贺德昌,男,江苏淮安人,1954年9月出生,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国画专业,师从著名画家汤文选。现为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被聘为湖北省国画院专业画家、中华文化促进会会员。曾获得文化部优秀奖。作品参加全国第七、八、九、十二届花鸟画邀请展和国内外展览。在《人民日报》 《工人日报》 《美术》 《国画家》 《书与画》等报刊发表作品300余幅。作品被《中国当代美术家人名录》 《中国当代艺术家名人大辞典》等大型典籍报道;2005年出版《中国画家贺德昌》画集。2012年9月在人民大会堂出席两岸三地文化界名人参加的文化盛会;同年12月《水美鱼肥》入选联合国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组织举办的书画作品大赛。2015年12月《鳜鱼》入选第七届全国著名花鸟画家作品邀请展;2016年8月作品入选由中国美协、中国书协联合主编的《中国梦翰墨情》核心书刊。
师古 师心 师自然
——记著名花鸟画家贺德昌
熟悉贺德昌的人都知道,他从来都是一个爱画如命的人,对于艺术的追求与探索数十年如一日,总是那么的孜孜不倦,兴趣盎然。
贺德昌的艺术梦想在现实中来得并不顺畅。他下乡当过知青,在工厂做过工人,后来才进入机关和大学,个人的命运随着社会而起伏跌宕。然而,正是因为有了一颗火热的艺术之心,那些苦难的日子在贺德昌看来其实根本不算什么。为了能够亲眼目睹优秀画作,贺德昌常常带着冷馒头和开水壶,几乎不放过他所知道的每一次画展。1982年,机缘之下贺德昌得以拜汤文选先生为师,成为汤门弟子,更有幸的是,他与汤老比邻而居达8年之久。在这期间,贺德昌不但得到汤老在绘画方面的亲传亲授,而且不时聆听老先生的孜孜教诲,绘画的技艺日臻熟练,对于艺术创作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贺德昌是一个勤奋的人,同时也是个有绘画天赋的人。当年汤老曾画过一幅斗鸡图,画面完毕后题款之时,思量画名回头问弟子贺德昌。贺德昌思索片刻,“墨舞”两字脱口而出。汤老闻言,同感于弟子的机敏与悟性,欣然以“墨舞”命名此画,后来这幅画被收录进汤老的画集,成为代表作之一。
汤文选先生曾这样评价贺德昌:“笔墨传统深厚,画面有新意而不落俗套。”刘旦宅先生说他“传统不弱,色彩不错,创新意识强”陈作丁先生说“贺德昌的花鸟画有传统,有笔墨,有装饰味,湖北有他的位置。”冯今松先生说他“从笔墨到艺术处理各方面均有独到的体会与特点,从基本功到艺术创作,又有自己的语言。”从这些评价之中,可以看出贺德昌作品的基本特点,那就是传统功底深厚,创新意识强烈。
中国画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贺德昌很注重向传统学习,向前辈大师学习,他特别潜心研习八大山人、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等前辈大师的名作,学习其构图立意、笔墨技巧,并反复临摹,不断揣摩。在扎实掌握了传统国画技法之后,贺德昌不再拘泥于模仿和求真,而是将眼光朝向了大自然,注重了自己的内心感受。
“纸上得来终觉浅,却知此事要躬行”。画法技巧固然关键,但艺术的体验与实践则更为重要。在贺德昌看来,艺术的根子在于现实,现实生活就像一个无尽的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游览名山大川,走遍大江南北,固然可以开阔胸怀,增加阅历,但注意在日常生活采撷艺术之美,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同样难得。在校园里看到一架漂亮的紫藤,贺德昌他会端详良久;在乡下农家小院里看到一群土鸡,他会高兴的像个孩子似的追随,并拿出相机记录下它们的身影。不管是田间地头、树林山岗,还是公园角落、荷塘水畔,贺德昌总是以自己敏锐的眼光和敏感的思想,来观察生活中的美,体会其中的情趣与美感。
在贺德昌的家中,他侍养着不少的花草、鸟儿、乌龟、鲶鱼等,为的就是更为方便的观察和体会。有一次,贺德昌在路边发现了一丛刺棘,惊叹于这种生命力旺盛却又不被人重视的野草的顽强,于是他将数根刺棘带回家养在盆中,后来终于以此为素材,创作出了一幅精彩的画作。
多年下来,贺德昌积累的照片、写生素描图片只能用纸箱来收纳。潜移默化之中,活泼可爱的鸟儿、妙趣横生的鱼儿、万紫千红的花儿……大量的情景素材早已印刻在他的脑海,烂熟于他的胸中。胸中有了丘壑,下笔自然有所依据,也有了自己的想法和创新。
在贺德昌的笔下,那憨态可掬的农家鸡,活灵活现而又韵味十足的游鱼和蝌蚪,嘻戏于枝头的喜鹊,伫立在风雪中的雀鸟,浓情大写却又带有几分夸张的花朵枝叶……无不显示了他对生活的赞美与体会,以及对艺术的追求。中国画贵在似与不似之间,貌离而神合乃为趣。秉承大写意花鸟画的精髓,贺德昌的作品总能给你耳目一新的感觉,画面的冲击力非常强烈,仔细看去又觉得很有韵味,值得回味,整个画作的立意很高,构思很巧,表现手法很老道。
毕加索曾指着齐白石的花鸟画说道:“中国画真神奇,齐先生画水中的鱼,没一点色,一根线画水,却使人看到了江河,嗅到了水的清香,真是了不起的奇迹。”这就是写意画的魅力所在,也是贺德昌先生孜孜以求的艺术境界。
本内容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