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弼臣:清末南溪书画大家
发布时间:2016-04-24
包弼臣:清末南溪书画大家
清末民初,有一位名满京都的书画家,他就是独创“包体字”并开创自己画派风格的包弼臣。
包弼臣名汝谐,字弼臣,晚年号谷叟。四川南溪县城人,生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祖籍福建上杭,明朝末年,其先祖包国栋游学四川,方定居南溪,传至包弼臣时已历七代。其时,包家乃川南有名的书香世家,几乎代代有功名,人人善书法。祖父包宽(字敷五)、父亲包融芳(字小和)皆为贡生,叔父包欣芳(字云皋)为癸丑进士,官刑部广西司主事,均善书法。据《南溪县志》载,称其祖父和父亲“时有羲献之称”。
包弼臣从小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八九岁时即能文善对,人称“小才子”。由于自幼受其祖辈家风影响,对学习诗文书画极有兴趣,特别是书法艺术,每当得到一本字帖如获至宝,反复琢磨多次临写。为了使自己的儿子学书成才,他的父亲专门给他请了个老师。这个老师就是他父亲的挚友、翰林出身的曾壁光,他的书法在当时也很有点儿名气。包弼臣在曾老先生的指教下,加之他悟性高、勤苦练、终于得知学到历史上著名书法家颜、柳、欧、苏字体奥秘真传,并写得一手柳、王笔意的好字。
四川学政、大书法家何绍基按试叙州府,对其诗文书画大为赏识,赞誉他与嘉定府教授罗肃(南溪籍)、宜宾进士赵树吉为“叙州三杰”。
咸丰六年(1856年),时年25岁的包弼臣去北京,由其叔父包欣芳(在翰林院供职)推荐在教馆当塾师,边教书边攻读。在京五年,他先后结识了一批四川名士,互为师友。
在长期练习书法中,他不仅继承了祖上书风,而且能大胆开拓创新,冲破帖学范围,取法颜(真卿)、柳(公权),自创了一种将北碑与南帖熔为一炉,既有北碑沉雄强力感,又具有南帖洋洒飞动神采,独树一帜的“包体字”。“包体字”一开始出现便被一些人骂为“字妖”。甚至连他的老师曾翰林和当朝至高无上的慈禧太后也这么认为。尽管如此,经过千锤百炼,日趋成熟的“包体字”,越来越受到人们赏识,其赞扬、学书和收藏者越来越多。
本内容分享到:
版权所有 公安书画融媒体
京ICP备190278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