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策 | 文艺创作的风向标与压舱石
发布时间:2018-01-17
文艺创作的风向标与压舱石
□张 策
第十三届全国公安系统“金盾文化工程”优秀作品评选结果于日前揭晓,作为曾多次参与该奖项评选活动的评委,感觉有许多话要说。
举凡文艺界的各种评奖活动,目的无非是鼓励创作,推动文艺创作繁荣发展。
回想起第一届金盾文学奖评选时的情景。当时牵头评委会工作的是著名作家苏叔阳先生,老先生那时年富力强,精神焕发,工作中每每妙语连珠,都是趣味隽永的点评之语。当年参评的作品少得可怜,且多为“豆腐块”文章,几位评委坐在一起,用半天时间也就翻完了。放下作品,老先生惋惜地说,大多数作品还不大会说话啊。细想之下,确实如此,不少作品还属蹒跚学步的作文水平,离文学作品真还有一段距离。苏先生口中的“说话”,即用文学的语言形式来完成故事的讲述。创作出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由此成为当时公安文学发展的方向与目标。
几年之后,苏叔阳先生再次坐镇金盾文学奖评选,他欣慰地评判道:公安文学现在学会说话了。这就意味着,在金盾文学奖的评选中已经可以看到公安文学的进步和成长了。苏先生的话,成为了对公安文学的鼓励和期望。
如此说来,评奖活动确实促进了文艺创作的繁荣发展。可以这么说,评奖活动在文艺创作的繁荣发展中,具有着风向标与压舱石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迅猛发展,公安文学的进步也十分明显,可以说是有史以来发展最好的阶段。从第一届金盾文学奖到今年的第十三届金盾文学奖,无论是参评作品的数量还是质量,都有着突飞猛进的变化。说评奖活动是风向标,是因为每次评奖活动都紧扣了时代主题,都牢牢把握了时代的主旋律,都以优秀的获奖作品为之后的创作提供了范本和榜样。说评奖活动是压舱石,是因为扎实的作品质量和作品中呈现出的正确价值观,都为广大公安文学的创作者与爱好者在精神上注入了活力与定力,为他们今后的创作校准了方向,也坚定了信心。
盘点第十三届金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主要收获,我认为英雄主义的集中体现是最鲜明的特征。无论是《国之盾》《人民警察》那全景式的宏大描写,还是《泣血长城》《破冰之战》那对重大事件的集中刻画;无论是《生死之间》《盛宴》之中的针锋相对,还是《驻站》《警官王快乐》里的警民情谊,都毫不例外地突出了歌颂英雄事迹、诠释英雄精神的主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公安文学已经会说话了,会表达了,现在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我们要说什么,表达什么,怎样表达得更好。而今年的金盾文学奖无疑树立了鲜明的风向标,提供了笃定的压舱石。为英雄而写,为人民而歌,是公安文学永远的创作宗旨。
尊敬的苏叔阳先生已年近耄耋,却仍关注着公安文学的繁荣发展,老一辈的期望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全国公安机关数百万的基层战友需要文化的滋润,这是我们创作的责任。获奖不获奖并不重要,为公安文学事业奉献力量,才是公安作家永远的职责所在。
本内容分享到:
版权所有 公安书画融媒体
京ICP备190278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