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1日下午两点半,清华美院高研班课程导师刘贞麟先生在宜春学院举行了“清风与归”全国公益系列巡讲,本次巡讲主题是:“东方审美核心”,该讲座由宜春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杨震先生主持,各界书画家、广大书画爱好者与学院三百余学生前来聆听,并现场与刘贞麟先生交流对艺术的看法。
此次讲座,刘贞麟老师谈到东西方审美的区别,他说:“现今出国旅游风气兴盛,很多人以到欧洲参观美术馆、《蒙娜丽莎》画像、《大卫》雕像等为荣。达芬奇的这幅《蒙娜丽莎》确实很好,勘称伟大的作品,但这样的作品在东方也并不匮乏,甚至可能更高一筹。我在一本七十年代台湾出版的老画册中偶然发现了一幅画,这幅画是中国五代南唐画家周文矩所画,名为《白衣大士》。依个人观点来看,此画的艺术成就远远超过了《蒙娜丽莎》。”
画中的人物神态超逸安然,面容细节描绘的精准传神,尤其是这幅绘画所散发出来的圣洁的光辉,超越了西方最高的“神性”。中国的境界是超神性的,是万物归一的,是博大雄浑的,是容纳万物又能够生发万物的。刘老师说:“这幅画目前珍藏在台湾,希望有一天能够广泛地传播,让更多人欣赏到这种东方之美。这幅画我视为珍宝,在我所有电脑里储存,连我学生的手机中都存有这幅画”。
绘画是文化的花朵,而绘画这种艺术形式可以以另一种方式达到人类文化制高点。这个高度就是人性的高度,在东方被称为人格,或称为格调,就是做人的品级。
做人要有格调,要有境界、要有觉悟,绘画也要有境界,“境界”是佛家的一个用语,六祖慧能大师开悟后,给他的师父五祖弘仁交作业、作汇报,其中说到“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清净是性德的体现,是自性的本有,是去除习气后的本然,东方绘画就是这样,是不加雕饰的本然。绘画最高的境界就是清净。
现场同学提问:何为艺术?
刘贞麟老师谈到:艺,就是道;术,就是方法。只要在追求道的境界上不断地加强方法的练习,才能在艺术的道路上走的长远。
又有同学问到:由于宜春是禅宗圣地,禅宗五宗七派,有三宗都在宜春,请刘老师浅谈禅宗与中国画的关系!
刘贞麟老师道:中国写意画的出现与禅宗是有密切关系的,纵观画史,在可见的文献上写意花鸟的技法应数南宋法常为最早运用。而此前的梁楷亦有写意人物画法,但他两者都有共同点,即都是研修禅宗的人物,禅宗讲求“立断顿超”,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在绘画上脱离了“形似”的束缚,要具有“破相”的工夫,从这个角度看禅宗和绘画的思想渊源是相契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