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添加到收藏夹 
公安书画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诗书明月总关情 —记当代诗人、著名书法家常云龙先生

时间:2017-03-03 09:31:22  来源:  作者:
分享到:
   

 

常云龙,诗书兼修的艺术家。疏放练达,又缜密如丝。诗与书展现了不同的人格魅力。很难将诗人的常云龙先生同书法家的常云龙先生统一到一起,却又是真实的存在。常云龙先生是一位在诗词和书法两个方面都取得很高成就的艺术家。 

他的书法,自在的游走于草、行、隶书之间,且各具特色,以草书为最。他的草书,流走飞扬,气势恢宏,如日出之阳,喷薄而出。如高山瀑布,飞流千尺,浑天彻地,交响轰鸣。可以说是大写意人生豪迈。

他的诗有纳兰容若的清愁几许,拂曲楼兰步新街;仓央嘉措的压抑的炽烈,撕开红尘,妄说四月芳浓。杜甫的落寞,霜凝鬓,血枫秋;有时也有辛弃疾的几点狂放,问龙泉,何日向昆仑,劈三截。有诗的婉约,词的空灵、禅静、豪迈。

看云淡风轻,叹流年似水。雨巷、落叶、一湾碧水、一个街角的转圜、记忆中回眸一笑的女孩皆入诗。仿佛这一年他不是六十岁而是十八岁。

人的一生是不断追求与找寻的过程。五零后、六零后经过了那个刻骨铭心的年代,几多沧桑鬓如霜,物质的缺失、精神的缺失、情感的缺失,形成了群体生命中的缺失。诗人在用他的浪漫情怀找寻,用年轻的心态去体悟、去感知,这时他就回归于情窦初开的少年郎。就会有佳人巧笑嫣然时怦然心动的诗意情怀。流淌到笔端,就有了诗的婉约、词的唯美。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狂草落笔铿锵,舞动飘逸,如东坡放歌,似李白长吟,无声世界,有万籁合鸣之感。是压抑的灵魂的痛快淋漓的释放。

塞北的原野上,一个少年在奔跑着,吟唱着:“高粱红, 红似火,红到青山外 ,红到呼兰河……”青涩纯净。那“点水几蜻蜓”“人影月朦胧”是找寻的婉约。还有那挥笔“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狂放,形成了立体的常云龙。一个不断找寻、不断求索、不断追求的诗人、书法家常云龙先生。

一、塞北童年  苦难是人生第一部教科书

在六十年前,黑龙江省望奎县一个普通的农家,一位勤劳的母亲生下了她的第三个儿子,他就是常云龙先生。他出生后, 母亲又相继生下了六个弟弟妹妹。加上爷爷奶奶,十三口人的大家庭,记忆中总是饿的感觉,从来没有吃饱过。一多半的野菜,还常常断炊。没有吃过炒菜,因为没有油。 炖菜只是土豆白菜。记忆中,母亲手里有一块肉皮,每次炖菜时,都会拿出来,用它擦擦锅。一块肉皮用了好久。

到了断炊的日子,母亲不得不带着他们讨饭。一次母亲带着11岁的常云龙讨饭讨到13里外的姨妈家,想着亲姨妈一定会给点粮,一家人过个年。没想到遭到姨妈的一顿责骂。他们母子转过身,一边小跑着,一边哭着往回走。只有小跑着,寒风里才不那么冷。身后传来姨妈们的嘲笑声“腊月的花子赛如马”。寒冷的冬天,空着肚子连走带跑走了13里是怎样的刻骨铭心。妈妈告诉常云龙:你一定要有出息,否则我们永远贫穷,永远会吃不饱饭。永远被人嘲笑,永远被人看不起。穷人是没有亲戚的。

黑龙江的冬天,天寒地冻,零下三十多度,有时可达零下四十五度,极度苦寒。他的童年从来没有穿过棉鞋,单鞋里放点草就当棉鞋。由于常年冬天没有棉鞋,冰的常年尿床,并因此经常遭到父亲的打骂。而穿上棉衣,到夏天又没有单衣服换下来。五,六月份,棉衣服的里子穿碎了,破棉絮贴身,换不下来,棉花里藏了无数的虱子,身上一片一片的手抓的伤。

这个家尽管贫穷,但是淳朴的父母知道,要改变家族的命运,孩子们要上学。于是,这个家的男孩上学了。

因为贫穷,更是重男轻女,女孩子们留在家做家务。妹妹云妮做家务的时候砸伤了脚。因为没有钱,没有上过一次医院,没有吃过一片药,转为败血症。所有的亲人,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死神一点点的带走云妮。云妮挺了三年,不喊苦,不说疼。后来,妈妈说:太亏待云妮了。于是,在她生命最后的一年,借钱给她做了一件蓝的卡的上衣,买了一双袜子。当云妮刚刚闭上不舍的眼睛。妈妈就从云妮的身上脱那件蓝上衣,还有那双袜子。哥哥弟弟妹妹哭了一地,喊着:妈妈让云妮穿走吧。妈妈说:不是妈妈狠心,活的孩子还顾不过来,怎还能顾死的。于是,美丽的云妮裹着褴褛的衣衫,化作一缕青烟。

刻骨铭心的痛,让他下定决心好好读书,一定要有出息,让这个家族在村里活的有尊严,让生命不再如草芥。让云妮的故事不在这个家族中发生。

他拼命的干活,利用任何时间学习。每天起早起来捡一筐粪,积多了在生产队换公分,每天放学回来的路上拾一捆柴,交给母亲生火做饭用。每当太阳西下,夕阳的余光会投射到西山墙下,他总会利用夕阳的余光,多看一会书。太阳落山,他就着母亲灶膛的火读书,就着北方的皑皑白雪读书。在读书中忘却苦难,在读书中赢得老师和同学的尊重。

苦,会刻骨铭心。别人的一份尊重,同样刻骨铭心。有一位同学把他请到家,让父母见见学习最好的孩子。同学的母亲留他吃饭,他竟然一口气吃了五大碗干饭。第一次有了吃饱的感觉。吃饱的感觉真好。

另一个同学在正月时请他吃了顿饺子,别人二十个就吃饱了,他竟然吃了八十七个,他第一次知道,世上竟然有这么好吃的食物。

十二岁时,村里找人写对联,街坊邻居推荐了这个爱学习的孩子。他第一次拿起了毛笔,为全村写春联。在街坊邻居的夸奖声中,他第一次尝到了被尊重的感觉。

苦难,劳其筋骨,苦其心志,也树立了他不学习,就不会有出息,就不会改变家族的命运,就永远没有出路的意志。就凭着这样一股和命运抗争的意志,让他一生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二、心向往之  希冀像天边的彩霞一抹

生活很无奈,书里的世界很精彩。在那个精神贫瘠的时代,语文课本上的课文是他看世界的窗口。每篇课文,他都倒背如流,每篇文章也加添了他无尽的想象。幻想里的世界五彩缤纷。上初中一年级,语文老师曾宪贵借给他一本《林海雪原》,小说给他展现了一个博大的世界,世界可以这样描述,英雄的胆略,英雄的浴血奋斗,可以战无不胜。

同年,村里来了许多哈尔滨知青,到这里接受再教育。女知青沈亚楠被分配到常云龙邻居家住。她是一位才华横溢,充满诗情画意的女孩。

早晨起来,她一边洗漱,一边帮着邻居做家务,一串歌儿飘荡在人们耳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什么这样红,红的好像,红的好像燃烧的火,她象征着纯洁的友谊和爱情……”歌曲那么婉转动听。头一次听到那么美的歌,从那么美的姐姐嘴里唱出,惊为天籁。世界很美好,还有这美妙的声音。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积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在高傲的飞翔,一会翅膀碰到了波浪,一会,箭一般的冲向云霄……”常云龙又被朗诵的的声音迷住了。从此贫瘠的山村有了美丽动人的活力,生活也开始多姿多彩。

她有时也会朗诵自己写的诗。童年的常云龙又被诗的用词美、意境美震撼了。世间还有诗,还能达到这么美得意境。一段时间里,他被小说、歌曲、散文、诗歌所达到的意境深深的震撼了,为之着魔,为之如醉如痴。每天早起,就是想听听那美妙的天籁之音。想听听诗里的山川,诗里的小村庄。

不久,这个听歌、听诗的小男孩引起了沈亚楠的注意,于是,沈亚楠成了他的启蒙老师。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沈亚楠倾心教这位对文学有着如痴如醉喜好的孩子。

文学给他展示的世界,是那样美好。让他忘了现实世界的困苦。在那个世界里,有最美的歌声,有最美的语言,还有铿锵音韵的诗歌带来的美好。虽然依旧吃不饱,可是心里装着诗词歌赋,以及小说创造出来的世界,日子也就不那么苦了。于是,成为像沈亚楠姐姐那样博学的人,成为他一段时间的追求。

一次公社征文比赛,他写了生平第一首诗“高粱红,红似火,红到青山外,红到呼兰河,像天边的彩霞一抹。”

 

不久,县里的报纸,登出了这首诗。这首诗,在十里八村,引起了很大的凡响,变成了十里八村孩子们口中的儿歌。

中学时,省广播电台发表了他的《春天的柳》组诗。省广播电台用配乐诗朗诵,向全省播出,为这个贫困的家庭,迎来了乡亲们羡慕的目光。他看到父亲那满是皱纹的脸上,荡起的笑容。他还是第一次看见终日劳碌的父亲笑了。母亲更是喜极而泣。

高粱红了,像一束阳光照亮了他的心海。春天的柳,绿了外面的世界。心向往之,希冀就像天边的彩霞一抹。

三、诗书兼修  芳草绿了大江南北

常云龙先生高中毕业时,还没有恢复高考。他只能回乡务农。因为自小吃不饱,发育不好,铲地干农活跟不上。他曾经望着漫天星斗,问苍天:人说天生我才必有用,可是为什么到我常云龙身上变成了天生我才没有用哪。

不久,机遇垂青到这个才华横溢的青年身上。乡里聘他做了中学民办教师,工资是每天一元钱。知识和才华有了用武之地。年底时,生产队破例没有扣他家的陈欠,给他开了365元。他把人生第一次赚的钱双手捧给母亲,母亲大哭一场。说:我活了这么多年,从来也没有见过这么多钱,我的儿子出息啊。从此这个家过上了能够吃饱饭的日子。

1978年恢复高考制,他考入大学,毕业后分配到铁路部门工作。由于他常年坚持诗歌创作,经常有作品发表。先后在县市、省和国家的报刊发表诗歌500余首。在绥化地区小有名气。被先后调入行署信访办 、行署物资局、行署检察院任职。这期间,一位美丽贤淑的女子,成为他的妻子,相携相守,相濡以沫。陪他走过了四十年的岁月。

 

深厚的文学功底让他在机关写计划、总结、新闻、报告文学,整理法、检察院两院的卷宗,游刃有余。经他起草的文件、材料打印出来,比他身高不知高了多少倍。职务也由秘书科长到基层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市委政法委纪检书记直至2015年退休。

几十年,他的学习创作没有停歇。他从诗经开始研读、研究诗的沿革与发展,诗三百而为诗,诗变而为词,词变而为曲,从文化的演变,探索出诗词的规律性,记下了几千首诗词歌赋。

他诗的大气天成,慷慨激昂,将缠绵婉转与英雄气概和儿女情长融为诗的意境,挥挥洒洒,恣意纵横。他的词蕴婉约与恢弘同在,音乐性、韵律美和浓郁的生活气息的浑然契合,贴近生活。

生活因懂得而厚重,诗词创作因底蕴而厚积薄发。他认真的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发现美、在生活中感悟,在生活中找寻爱的唯美‘桃花深处走来,’,体悟亲情的美好,友谊的厚重。借古喻今,感物伤怀,劝谏讽戒。“尘世浮华三千盏,勘破春宵酒一壶”。还有禅意的释然:“坐斜阳,等闲暮归舟,不载愁。”“历史毅然泼墨,大写意更迭。”不仅仅是惊艳了岁月,装点了流年,使他的人生虽历尽风霜血雨,又波澜壮阔,诗意盎然。

他的书法,从懵懂之年,为乡亲书写对联那一刻,在他的心里就种下了热爱。几十年不辍。习练各种字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2年考入首都师范大学书法文化研究院书法硕士研究生班,师从欧阳中石、刘守安。草书主要临习孙过庭的《书谱》,楷书:临习欧阳询的《九成宫》,篆书练习邓石儒的《小篆》,行书练习董其昌的《行书》。隶书练习曹全碑,还修了篆刻的课程。欧阳中石先生,教学严谨,经常给学生点评作业。常云龙先生,得到恩师的多次肯定。   

他在隶书的方拙朴茂、涩滞之中加入了润泽,书写更为流畅,视觉中刀劈斧凿中棱角更为厚重、凝滞。他的行书线条起伏、实虚变化无穷、抑扬顿挫,律动华美。他的草书把他的书法艺术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大开大合,大收大放,恣肆雄浑,势如破竹而又气势贯通,绵延不绝。“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非狂草,不能书其臆,展其气。将诗词作者博大的胸襟昭示天下,将自己的敬仰凝注与笔端。在书写中体悟毛泽东以及先贤原词的博大情怀,感悟古人在天地造化中感天地之灵动,书千古豪情。他的草书间有张旭的字形变化无常,缥缈无定,气势上的跌宕起伏,酣畅淋漓;怀素的如锥划沙,力透纸背,一气呵成。同时,又有了他自己独具的舞动飘逸,流走飞扬,如诗如画。

他的书法,受到书画界的一致好评。在国际国内大展上,广受追捧,得奖无数。现受聘北京十几家书画院名誉院长,副院长,研究员,副秘书长,理事及北京、哈尔滨三所大学书法客座教授。五幅草书作品获国际书法大家金奖并在意大利(威尼斯)国家艺术馆展出。四幅作品先后两次在韩国展出并获大奖。多次在国内各地各层级参加书展并获大奖。此外向四川、云南、贵州等地震灾区和在团中央倡导开展的为希望小学助学活动中共捐赠书法作品55幅,多次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嘉奖和表彰。三幅草书作品被中国书法文化博物馆刻碑立园林。

 

常云龙先生以其诗、书所达到的高度,在国际、国内享有广泛的声誉,著有《零落的婉约》、《池边冷月》《一手诗》等诗集。诗、词有了一大批粉丝群体。目前,他的诗已经被收入中国十大诗人丛书,他的诗占了两个单行本。书法作品也有一大批买者和藏家。

他在不断的求索中,努力前行。艺术之树必将根深叶茂,基业长青。(文/钟咏梅 中国书画导航网  高级编审北京北国风书画院执行院长)

 

 

 

   

来顶一下
近回首页
返回首页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