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留键 谢国正 高喜来
舒山是叶建民的笔名,当代书画家成千上万,但很少像舒山那样,既有渊博的学识修养,又有高尚的人格品德;既有国学的传统功底,又有创新的开派立说。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在书画创作中始终饱含着爱国激情,因实就事地把客观现实倾注笔端,展现出一幅幅壮美的画卷。
精忠爱国 满腔热血注笔端
舒山自幼拜先贤,先忧天下后思安。
春蚕到死丝方尽,化作白茧暖人间。
——舒山
鹰
2016年,中国南海形势紧张之际,一幅题为《守望》的中国画风靡网络。画面中海浪的巨石上挺立着一只栩栩如生的雄鹰,时刻准备着捍卫中华海疆。大有“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之势。画面的题字为“观南海、望西沙、九段线内是我家”。落款是“岁次丙申之夏,写于南海仲裁之前”,代表着中华儿女的心声,使那些觊觎中华领土者闻风丧胆,这幅画作者正是舒山。网友铁匠留言:“先生笔下的雄鹰,身披铠甲、怒目圆睁、双腿如弓、铁啄如刃,随时准备振翅搏击,斩尽妖魔鬼怪。足见其功力雄厚,主题突出,不愧为大师之作。”
守望
在此之前,舒山还有力作《关天培》与《林则徐》等民族英雄形象。在为《关天培》画作上的题字为:“抬头看世界,低头思国门。鸦片妖氛起,散财净海尘。故里埋忠骨,南海荡忠魂。如今又是非,当问天培君”。为《林则徐》的题字是:“威震南海,气压蛮夷。千古英贤,林公则徐”。
早在1985年,已是43岁的舒山获准赴香港会亲,首次见到自己的生身父亲。百感交集潸然泪下,并挥笔写下了《梦港岛会亲》一诗:“梦里依稀几春冬,万水千山得相逢。把酒叙旧慰长想,亲情更比酒情浓。同舟操揖见肝胆,风云变幻识杰雄。莫道台独敢吠日,但见众唾淹逆虫。恩恩怨怨付流水,朝朝暮暮盼一统。一国两制顺民意,两岸三通合国情。雄鸡一唱港梦断,试揩泪眼待天明”。此诗发表在政协报上,道出了两岸人民盼望统一的心声。
舒山常用诗、书、画、印的特长,为祖国的和平统一、为家乡的经济建设尽自己绵薄之力。上世纪90年代曾两次赴台湾探亲,寓居七个多月,以诗会友,以书会友,最常写的句子是“一轮明月照两岸,两岸人心向一统”。他利用一切机会传播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政治主张。曾先后和原国民党副主席连战先生等诸多当局领导交谈并合影留念。舒山先生两次赴台探亲,两次在台湾组织商界投资考察团赴故乡宝丰投资考察,为家乡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1993年,河南省委、省政府对舒山进行了表彰,评定其为河南省台胞、台属“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活动”先进;宝丰县政协把舒山的事迹写入年度工作报告,对其进行表彰;平顶山市《文史资料》第六期以《化作梅花报早春》为题入编了舒山为家乡经济建设所作的贡献。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近几年来,舒山从学术上已进入成熟期,其艺术宗旨是:尊重先贤,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以诸子学说的精华为基,拜自然万象为师,化前人的笔墨奥妙,顺应时代的需求,与无为处而为之。创作出更多更美的作品,以填补前人的空白。用舒山自己的话说:“老牛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我虽出生在旧社会国民党的家庭,但自幼受着新中国的教育,读着毛泽东著作长大,又幸运地赶上中国梦的大好时机。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应使中华文化走出去,让西方国家对中华文化予以认同。这需要全世界炎黄子孙的共同努力,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有责任有义务担当此任。”因此舒山老骥伏枥、笔耕不辍,用一幅幅精品佳作践行并续写着他爱国的激情。
邓世昌
根深叶茂 情系故乡飞高远
原为舒山一棵草,秋风过后叶枯焦。
不是根深杆坚硬,早被拾去当柴烧。
——舒山
晓月照铁砚 朝露润竹窗
舒山出生在河南省宝丰县城南十八里舒山脚下叶营古村的书香世家。其祖父叶鸿章把仅有的家底用于创办了太山庙学校,在当地也是很有名的书法家。叶建民以舒山为笔名,又以中原农夫为号,足见其饱含的浓浓乡情。
回首图
走进舒山现居北京的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他的祖先牌位与父母的遗像。两边楹联上书:祖功宗德恩泽远,子孝孙贤继世长。舒山说:“故乡是根,祖先是本,人无论走多远,都不能忘了根本。”今年清明节时,他回到故乡宝丰祭祖。当朋友向他讨要墨宝时,他略思片刻,挥毫写下“宝山丰水”四个大字,对故土的怀念之情跃然纸上。
1993年,舒山与史学家潘民中、杨晓宇合著的《叶公沈诸梁考论》由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影响深远,得到了海内外叶氏族人的认同,促成了《世界叶氏宗亲会》在叶县成立。许多国家的叶氏华人纷纷组团参加,增进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繁荣了家乡的旅游业,为家乡的经济振兴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以艺谋生 路漫漫兮修远兮
朝朝暮暮急就章,不堪回首细思量。
坎坎坷坷翰墨路,七十已过興未央。
——舒山
村妇图
舒山3岁随祖父学颜体书法,祖父要求他要像颜真卿那样处世为人。随母亲学国画,并教他简单的诗词。13岁以能写会画驰名乡里;14岁时,为扩大视野他肩背书袋,以书画谋生,外出游学十几年,走名山、涉大川,吃百家饭,读无字书;写标语、写花鸟字、画布景、画宣传画、沿街串巷为老人画像。步履江河南北,足迹走遍大半个中国,开拓了眼界,丰富了内涵。他始终牢牢记着“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的古训。游学期间,数十遍抄写新华词典,奠定了文字基础,他嗜书如命,读过许多古典名著,夜以继日地把很多唐诗宋词烂熟于心。曾漫步孔林,祭奠儒家宗师;攀登武当,探索道家哲理;借宿少林,目睹佛家真谛;伫立于敦煌,临摹在艺术殿堂,为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正当舒山青年时期,“文革”风暴席卷全国。因有从不相识的父亲在台湾,成了有海外关系的反革命家庭,又因小时候拿碎烟叶到西山换过红薯干被打成投机倒把分子,数次被批斗。无奈之下舒山携母连夜奔走异乡,在当地成为一位语文教师,异地任教8年间,曾三次被评为优秀教师和优秀班主任。党的三中全会后,舒山重返故里,1980年在宝丰创办了《舒山书画社》,这期间以书法、篆刻、绘画为主,自给自足;撰写碑文,替人编写家谱、作诗、填词为辅,收入有余。常以捐资助学、捐资济困的实际行动来安慰“吃百家饭长大”的报恩之心。舒山常说:“是传统国学给我了做人的准则,是中国书画养活了我和我的全家。”
虚心向学 他将上下而求索
望先贤而兴叹,观古今而图强。
——舒山
樱花红陌上
改革开放后,舒山凭着诗、书、印、画的造诣,如鱼得水,自力更生,迅速脱贫,并提前进入小康。他38岁成家,40岁得女,42岁得子,1985年盖起了两层楼房,儿女双全,其乐融融。周围人都交口称赞,亲戚朋友更是认为舒山了不起,他却表示,自己的这点雕虫小技养家糊口还算可以,但要想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书画家,把名字留在中国书画史上,能创出传世之作,那还要重新扬帆启航,向艺术的海洋深处探索,在有生之年争取到达光明的彼岸。
1986年他进入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学习,在著名书法家郭全忠老师的指导下,以书法理论考试99分、实写考试98分的成绩名列全市第一名,获全国优秀学员证书。
1989年又拜书法理论家周俊杰(鲁岩)为师,给其批改作业3年,才甩掉了俗气的帽子,向艺术殿堂迈进。
1992年~1994年在中国书协办的学习班上学习,得到了欧阳中石、沈鹏、刘艺、刘炳森、孙伯祥等名师的真传,同时舒山也带着批判性的心态接受各位老师的观点。他常常告诫他的学生,临帖不要临今人,因今人的作品还没经过历史的沉淀,且都带有世俗的偏见,他们虽是行业的领袖,但未必都有真才实学,放在历史长河中,也未必能站得住脚跟。舒山初临唐揩,以求方圆;又临篆隶,以探其源;再临锺张二王,以窥其情;后临章草数十年,以求其变。舒山说:“临帖千万莫浮滑,临遍古帖自成家。”他临帖绝不随意调换,先求形象再求神采,每逢动笔之前都要仔细思索原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思想动态,牢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古训,反反复复地深钻细研;年复一年地“三更灯火五更鸡”,漫游在笔墨的艺术海洋;日复一日“衣带渐宽终不悔”,向着书画巅峰攀登。
一个花甲过去了,舒山已步入老年,但他仍然坚持孜孜不倦地读书学习,认认真真地揣摩着历代大师们的用笔用墨方法,仔仔细细地观察着自然界的千变万化,精益求精地创作着每幅作品。按他的话说:“我天性愚钝,越学越觉得自己无知。”其实不然,在笔者看来,舒山不仅学识渊博,有问必答,而且多才多艺,书法(真、草、隶、篆、行)样样皆通;国画(山水、人物、花鸟)件件皆精,以及篆刻和诗词楹联都有很深的造诣。
自画像
学有所成 传承中国书画
一棵衰草任飘零,应水舒山寄此生。
翰墨丹青何处洒,碧荷破蕾满塘红。
——杨晓宇
舒山云起,应水鹤鸣。
——潘民中
这是两位史学家对舒山的评价,欧阳中石先生评价说:其书法,运笔自然、师古不泥、大气磅礴、笔势飞扬流动,且书风具有畅达俊逸的笔韵。线条厚实饱满,笔墨变化多姿,潇洒飘逸。既有苍劲的气势,又有温柔秀雅的情怀,堪称极品之作。文学泰斗、新华词典编辑组组长、中国辞书学会会长曹先擢先生这样评价:舒山的中国画具有深厚的功底,画面构图活脱,用色古艳沉着,整体表现精到,笔歌墨舞,美不胜收。
“功夫不负有心人”,足见舒山的书画造诣之深。当被问起对此有何感想时,答道:“学道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在我有生之年,研究、传承中国书画责无旁贷。中国书法、中国画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我们有责任把她推广开来。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整个炎黄子孙的事情,中国画应该守住老祖先留下来的笔墨底线,尽量用书法的线条表现事物的本质,突显书画同源(中国画叫‘写’而不叫画)的中国学说。中国书法更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门用线条表现的高雅艺术。作为国人,必须遵循历代先贤的优秀传统,古为今用加以传承。为中国文化走出去,为伟大民族的复兴尽一点微薄之力。”
交谈之余,不禁欣喜:又一个真正的书画大师已从民间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