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省会井陉县有位六旬农民画家名为姜细云,他痴爱绘画一生,45年来创作书画作品上万幅,更是齐白石的再传弟子,除了吃饭睡觉,大多时间都在书画工作室度过。为更好地传承齐派画技,他正在筹备成立“铁骨齐白石艺术研究会”,虽然一辈子在太行山深处的山村里,但这位老人用几十载证明,普通农民画作同样能登大雅之堂。
千年古村 出了个齐派传人
井陉孙庄乡洛阳村,据记载于汉朝立村,现有村民2000人,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古村。姜细云是井陉县孙庄乡洛阳村人,字艺舟,号铁骨,斋号三宝斋,今年60岁,是位农民画家。他8岁迷上美术,那时没有笔和本,就用木棍在地上写生,村里人都夸他画啥像啥。在他15岁时,听人说井陉县北防口村73岁的何景五是个画家,因为家庭出身正受村里管制,那年,姜细云就跑去求教,人家说不敢教,他就死磨,利用早晚时间偷着跑到何景五家学习。
那时,何景五每天被批斗,年少的姜细云便暗中尽力保护老人,久而久之,何景五被少年的坚持感动开始悉心教导,要把全部画技教给他。姜细云几年后才明白,自己的老师何景五不得了,老师竟然是齐白石的弟子,如此一来,姜细云便成了齐派的画技传人。
45年心血 创作作品上万幅
齐白石老人的画自不必说。在姜细云眼里,整个大自然都充满生机。为练习画画他清晨走进玉米地里,观察草虫的动态,速写庄稼的纹理。为观察鸡的形态,他买回一群小鸡,经常撒一把小米,引小鸡们狂奔抢食。姜细云总结,美术的基本功是写生,而写生的基本功是观察。有人说,买个相机拍下来,不就省事了。对此,姜细云表示,拍下来是死的,肉眼看到的才是活灵活现的。
为了画画,姜细云用尽心思。一年365天,他除了吃饭睡觉外,剩下的时间都在工作室度过。而他的书画工作室,就是家里10平方米的地下室,大扇玻璃窗户外,是一片碧绿的田野,裸露着青砖的四壁中间,只有一张石桌平铺正中,堆满笔墨纸砚。他15岁开始酷爱国画,善画草虫、虾蟹、小鸡、柿、梅兰竹菊,45年来,这位井陉农民就在这间画室度过无数日夜,创作出书画作品上万幅。
别看这么多画作,可他却一张没卖,不是送给亲朋好友就是捐给了灾区。2008年汶川地震后,他精心创作四幅梅花作品,通过石市某画廊捐出,祝愿灾区尽快恢复重建。每年腊月,农村都贴春联,他为几十户邻居义务写春联。45年来,虽然夜以继日地创作,但他并没给家里挣下钱,有村民说他当农民不种好地,每天钻在家里写画,姜细云却哈哈一笑:“我创作书画45年了,让别人去说吧,我就想做个农民书画爱好者。”
数次办展览 用一生传承齐派画技
虽然生长在太行山深处的山村,但姜细云却一直将传承齐派画技作为一生的追求。多年来,他教了10名弟子,遍布河北、山西等地。教师节期间,弟子们更以不同方式向老师表达问候。虽然姜细云从来不敢与齐白石老先生相比,但这位农民画家的作品同样受到众多书画届人士的认可。2015年,姜细云梅花作品展在河北会堂举行,其作品韵味十足,雅俗共赏的风格得到众多画家认可。
今年以来,姜细云时常彻夜难眠。总在思考如何更好地传承齐派的画技。为此,他想筹备成立“铁骨齐白石艺术研究会”,邀请各位名家互相交流提高,吸收众多爱好者学习,来更好传承齐派画技文化。一辈子生活在农村,可姜细云心却在世界。他说:“我生长在太行山深处的山村,努力传承齐派画技文化是我的初心。我想告诉农村的孩子们,只要肯付出,同样有机会登上大雅之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