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吉良正在写书法。
秦吉良雕刻黑陶。
记者 庄滨滨 实习生 解晴晴
秦吉良,山东禹城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专业书画家,在书法、绘画和黑陶微雕方面均有所成,斩获多个奖项。其书法曾入选“全国第一届正书大展”、“中国第二届楹联大展”。其黑陶微雕作品在“首届黑陶艺术创新大赛——黑陶刻陶”中获得银奖。
11月19日,记者初见秦吉良,远观斑白的须发与光洁的皮肤形成强烈反差,近看目光炯炯而灵动。让人不由得好奇他经历的岁月是怎样一番风景。秦吉良热情地把记者迎进门,笑声爽朗,言谈举止间散发着淡然与飘逸。当他起笔在宣纸上写书法时,仿佛整个世界都安静了。
寂静喜欢——艺术缘于纯粹的热爱
1990年,秦吉良还是一名农场工人,他每天的工作就是除草、翻地、喷药、施肥,一干就是九年。他谈到,自己的三个哥哥和父亲都热爱艺术,喜欢画画写字。当时他才19岁,过年的时候,父亲和大哥写对联的时候,他抻着纸,目不转睛地看着。他问大哥,写对联用的这是什么笔?大哥回答道:“毛笔”。也就是在这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里,书画梦想在他的心中开始生根发芽。
“那几年是我最穷困潦倒的时候,几元钱一本的书都买不起,连对象都不好找。”秦吉良带着一丝调侃回味着过去的岁月。他坦言,在最穷困潦倒的时候,是对艺术由衷的热爱支撑着他坚持写下去。白天干农活,晚上练书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虽然苦了一点,但他心里想着:“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谈及那段岁月,秦吉良说,一个恶劣的环境,有可能消磨人的意志,但也可以培养出一个有志气的人,庆幸自己是后者。
秦吉良深知,要写好书法,腕力必须稳健。为此,秦吉良独创了一种“负重悬腕法”。即:在毛笔笔杆裹上粗糙的纸,把重2斤的圆形圆孔磁铁套在笔杆上,尔后拿起笔杆悬腕练字。渐渐地,他把圆形磁铁加到2个、3个直到4个,保持八斤重。八斤重的笔举起已是费力,更何况还要练习需要慢工的毛笔字,稍有不慎,笔下的字就会变得弯弯曲曲。但秦吉良就是这样坚持下来了。
直至今日,二十余载,他还保留着那四块磁铁。与当年不同的是,往昔觉得艰难的事情,如今已变成了信手拈来和轻车熟路。记者见过他在黑陶上做微雕的时候,手腕非常稳,几万字下来,没有一个字刻错过。也许我们曾仰望过别人的成就,折服过那些成功人士身上云淡风轻的气度,但是我们不曾知道也未曾体会过,这种云淡风轻是经受了多少心酸苦寒的历练。
秦吉良创作的硬刻黑陶作品。
秦吉良书画作品。
心艺交融——沉静中捕捉灵光一现
在秦吉良的成功之路上,刻苦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天分与灵感同样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书法从入门到参加全国展览仅用了4年时间,而绘画从开窍到成熟只用了两年时间。他在创作时十分重视灵感,一旦有了灵感之后,就会沉浸其中忘记时光流转。
“跟艺术有关的东西需要一种感觉。”秦吉良喜欢用古文来作书作画,因为古文中的意境总能给带给他书画写意的感觉。他尤其喜欢苏轼和欧阳修的辞赋。比如苏轼的《赤壁赋》、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秋声赋》等,这些古文他都是背着写的。“我不会刻意地去背,但我读着读着就有一种情怀油然而生,读得多了就记住了。”辞赋的意境与心中的灵感相交融,在挥毫落墨之间展现除了秦吉良的书画情怀。
“我画画时从来不看时间,都是画完了才发现四五个小时这么快就过去了。”秦吉良绘画十分专注。在他心目中,绘画属于修心养性,就是需要很静,满脑子只有画,其他什么也不想。在秦吉良的绘画历程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有两个人,早年是洪世清,后来是何加林。少年前洪世清来他家住过半个月,洪世清边画画便跟他讲解绘画理论,当时的他还不甚理解。直至前几年,他在电视上看到何加林的绘画教程,与先前洪老的讲解不谋而合。他边听边画,顿时有了“开窍”的感觉。此后的两年时间,秦吉良再也没看过电视,潜心绘画。从最基本也最难的石头和树开始练起,用10幅画打通了绘画之路的心艺合一。
在秦吉良的眼中,书画刻因内在的意境而相通。以书法为基础,他不仅掌握了绘画,还独创了黑陶微雕。“小秦的黑陶作品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有很强的个人特色,找不出有别人的痕迹。艺术的表现形式也很有特色,他能把书法、国画、专科等艺术表现形似,都能融进去,而且还各保其纯。更妙的是他能把微书刻在黑陶上,是在令人不可诉吐,确实令人耳目一新。”中国美院教授、著名画家洪世清这样评价秦吉良。
秦吉良甚至黑陶微雕不能有一点误差,但他刻黑陶的时候从来不用放大镜,心里背着内容刀锋就刻出来了。以前在平房微雕黑陶的时候,他曾两天两夜不睡觉。困得时候躺就在沙发睡一会,爬起来洗洗脸再接着来,不知道外面是白天还是黑夜。长篇孙子兵法、论语、金刚经和道德经等他都刻过。他的黑陶印“幸福德州”被德州市博物馆永久收藏。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能把微雕艺术与传统黑陶艺术结合起来的艺术品,他结合得很巧妙,在传统中还有现代人的艺术气息,传统的书法、国画、篆刻等都融了进去,整体感觉还很和谐统一和谐。”著名作家冯骥才第一眼见到秦吉良的黑陶微雕时就爱不释手。秦吉良雕刻用的黑陶,都是自己制作自己烧制的,连雕刻用的刻刀都是自己打磨的。在早期穷困的时候,他甚至把自行车辐条打磨成刻刀来坚持雕刻。
铅华未染——功成名就亦归于沉静
“当你决定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能怀着一种功利心。急功近利就沉不下心来,肯定做不好。”当秦吉良还在农场里除草翻地的时候,他没有想到自己日后会取得如今的成就。
也许很多人在功成名就之前,能够做到摒弃功利潜心钻研。但是当他功成名就之后,容易被盛名拖累。因为一旦有了名气,就会担心自己的下一个成果会赶不上之前的水平,怕担不起这样的盛名。于是纯粹的创作难以避免地沾染了担起名声的压力。但秦吉良对此,却并不担心,他笑了笑说“名声不是花钱买来的,艺术水平也不是糊弄人的。”
秦吉良更进一步解释道,“古人练习书法的力透纸背,就是写的慢,沉下心来,写得快了肯定写不成。力度笔画要控制住,一点也马虎不得。现在人们经常眼高手低,其实就是功夫没下到,需要时间的磨练。”秦吉良的自信源于他基本功的扎实。最坚定的自信不是凭空产生的,不是别人夸你一两句“你很棒”就可以建构的,自信源自于不断地突破自己,当你把自己的薄弱之处变为长处时,真正的自信就会由内而外地散发出来。
他还说到了自己保持灵感涌现的方法。以绘画为例,“刚开始让你有灵感的画一定要保存下来,为的当你以后看到这些画时还能找回当初开窍时灵光一闪的感觉。”秦吉良当年绘画用的卡纸每一张都保存下来了。他说到,就像《伤仲永》文章里写得那样,灵感需要持续不断的培养和练习,不培养它就消失了。仲永是小孩,大人也一样。
“我喜欢让艺术纯粹一点。如果有一天我不能干了,我会告诉世人。但凡有一天我还能干,我就会把它做到最好最完美。”秦吉良始终保持着敬业精神,不受外界喧嚣的纷扰,坚定着自己热爱艺术的信念。
从秦吉良萌生艺术梦想到现在已经快30年了。30年,跨越两个世纪,时光的洪流一直在奔腾向前。无论时代如何变化,秦吉良做到了潜心艺术不忘初心。他对艺术源于热爱,陷于灵感,终于敬业。这三个阶段,不受世俗干扰的沉静力量贯穿始终。
浮世喧嚣,难得一份经年的沉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