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添加到收藏夹 
公安书画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游《柳候公园》赏毛泽东主席诗书

时间:2019-03-14 11:28:25  来源:  作者:苏爱国
分享到:
   

 游《柳候公园》赏毛泽东主席诗书

苏爱国
微信图片_20190314112929.jpg
去年十月长假,携家人一起重寻当兵的第二站柳州,哪里的山水如诗如画,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在柳州当兵的日子,每逢闲暇之余都会到柳候公园去参观,因上初中学过的唐.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的作者衣坟冢就葬在这里。柳侯公园位于广西柳州市柳江北岸,是为纪念唐代大文豪、曾任柳州刺史的柳宗元而建的公园,也是广西最著名的名胜古迹。它始建于清代宣统元年(1909年)这首: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微信图片_20190314112934.jpg
诗句许多人都记起,还有一位中唐柳州司户参军刘贲鲜有人知,此人墓也葬在此地,墓碑上一首龙飞风舞,苍劲有力的草书吸引着我的眼球,原来是毛泽东亲书,哪时对诗的内容懵懂,后来伴随着自已知识不断增加,回过头来重读毛泽东主席的这首《七绝·刘贲》诗句令人心潮彭湃,从此刘贲声名推上更高一层,毛泽东主席一九五八年所作的诗。这首诗根据作者审定的抄件刊印。由于1957年的“反右”运动刚刚过去,人们谨小慎微,不敢讲真话。毛泽东觉察到这是一个问题。那时,他从《旧唐书·文苑传》读到了刘贲对策。毛泽东旁批道:“起特奇。”作此诗。重读这首诗,令人心潮澎湃,不能平静。一方面是因为这首诗所发议论非常正大,极具感染力。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有一段历史不容回避,必须正视。
七绝
作者
毛泽东
作品原文
刘贲
千载长天起大云,
中唐俊伟有刘贲。
孤鸿铩羽悲鸣镝,
万马齐喑叫一声。
原文注释
刘贲(ben )(773—一846)字去华,幽州昌平(今北京市昌平)人。中唐大和二年(八二八年,举贤良方正,刘贲对策称:「宫闱将变,社稷将危」,「阍寺持废立之权」,「四凶在朝,虽强必诛」。痛论宦官专权,能废立君主,危害国家,劝皇帝诛灭他们。考官赞赏刘贲的文章,但惧怕宦官的专横,不敢录取他。令狐楚、牛僧孺都征召他为幕府从事,后授秘书郎。终因宦官诬陷,贬为柳州司户参军,客死他乡。作者在读《旧唐书·刘贲传》时,对刘贲的策论很赞赏,旁批:「起特奇。」
(孤鸿铩sha 杀)羽悲鸣镝)孤鸿,孤单失群的大雁,喻指刘贲。铩羽,羽毛摧落,这里比喻受挫、失意。鸣镝,也叫响箭,这里比喻宦官对刘贲的中伤和打击。
(万马齐喑(yin阴)叫一声)万马齐喑,亦作「万马皆喑」。喑,哑。苏轼《三马图赞引》:「振鬣长鸣,万马皆喑。」谓骏马抖动颈上的鬃毛嘶叫时,其它的马都鸦雀无声。后用来比喻一种沉闷的局面,叫一声,喻指刘贲冒死大胆攻击宦官,名动一时。
创作背景
1958年起,毛泽东大力提倡解放思想,破除迷信,3月在成都会议上发表讲话,倡导“振奋敢想、敢说、敢做的大无畏创造精神”。由于1957年的“反右”运动刚刚过去,人们谨小慎微,不敢讲真话。毛泽东觉察到这是一个问题。那时,他从《旧唐书·文苑传》读到了刘贲对策。毛泽东旁批道:“起特奇。”作此诗。
文学鉴赏
“千载长天起大云”,首句劈空而来,是起兴。因为起得突兀,也可以说是“起特奇”。古谚云:“云从龙,风从虎。”这一句的关键词是“起大云”,有点刘邦《大风歌》首句“大风起兮云飞扬”的意思,是写天人感应。“大风起兮云飞扬”,是对“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感应。“千载长天起大云”,则是对“万马齐喑叫一声”的感应———这首诗首尾呼应,是一气贯注的。联想到1958年4月,毛泽东在广州写的《介绍一个合作社》一文中引用了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一首诗,那首诗的开头两句是“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那么,“千载长天起大云”还有一重意思,就是出现了风雷、出现了生气,沉闷的空气被打破了。出现风雷、出现生气,又是因为出现了一个人!
  “中唐俊伟有刘贲”,次句对上句为承接。然而,如果把这两句掉个个儿读呢———“中唐俊伟有刘贲,千载长天起大云”,前因后果,是不是更顺呢?顺则顺矣,却平了许多,觉得没劲。用书面语说,就是缺乏艺术张力。可见诗句的倒装有时是必须的。“千载长天起大云,中唐俊伟有刘贲”,是倒装,或叫逆折。
  用传统戏剧比譬,前一句好比是人物出场前的锣鼓,是一阵急急风,把观众的心悬起来,注意力集中起来,又像是人物出场前幕后传出的一句唱腔,烘托一下气氛,好了,然后角儿出场、亮相———“中唐俊伟有刘贲”,字字掷地有声。
  “俊伟”,犹言俊彦,即风流人物、英雄人物。据《旧唐书》本传载,刘贲其人“博学善属文,尤精《左氏春秋》。与朋友交,好谈王霸大略。耿介疾恶,言及世务,慨然有澄清之志”。而他当年的策论传出,士林感动,传阅其文,竟有相对垂泣者,确实刮起过一阵“刘旋风”。后来,令狐楚、牛僧孺等高官争聘刘贲为从事,待如师友,寄予重望。知人论世,才知道“中唐俊伟”四字评语之不诬。
“孤鸿铩羽悲鸣镝”,第三句是一转。刘贲的遭遇是一个悲剧。按鲁迅的定义,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据唐人笔记记载:“刘贲,杨嗣复门生也。对策以直言忤时,中官尤所妒忌。中尉仇士良谓嗣复曰:‘奈何以国家科第放此风(疯)汉耶?’嗣复惧而答曰:‘嗣复昔与刘贲及第时,犹未风耳。’”
(佚名《玉泉子》)又据史传记载,刘贲应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考,对策呈上后,三位考官叹服嗟叹,以为汉之晁(错)、董(仲舒)无以过也。当年登科者共二十二人,因为宦官当道,考官叹服归叹服,却不敢录取刘贲。从这两件事,可以想见当时朝官对宦官怕成什么样子。用“万马齐喑”来形容当时的政治局面,真不为过。总之,诗中用“孤鸿”来形容刘贲孤立无援的处境,是恰当的;用“铩羽”来形容他的结局,是形象的;用“鸣镝”来象征宦官对刘贲迫害的凶残,是生动的。
“万马齐喑叫一声”,末句回应首句,是合。悲剧美往往能提升到崇高美,崇高体现在何处呢?质言之,就是它表现了人的自尊意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宁为玉碎,不愿瓦全。这一句就表达了类似的抗争精神。三四两句的关系,仍有逆折的关系。如倒过来,作“万马齐喑叫一声,孤鸿铩羽悲鸣镝”,且不管韵字的平仄,虽然更觉可悲,悲剧美反而消失了。因为七绝的末句,乃是诗人的强调所在。强调“万马齐喑叫一声”(“叫一声”喻指刘贲冒死攻讦宦官),突出人的抗争精神,才能彰显悲剧美,彰显崇高美。“一声”,与“万马齐喑”在量上形成极大反差。然而,正是这种反差,才凸显了那“一声”的可贵———因为它打破了沉寂,因为它叫出了生气。《史记·商君列传》云“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谔谔,直言争辩的样子),就是这个道理。通过以上分析,可见这首诗在艺术上之富于张力,逆折的手法起了不小的作用。
重读这首诗,令人心潮澎湃,不能平静。一方面是因为这首诗所发议论非常正大,极具感染力。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有一段历史不容回避,必须正视。

来顶一下
近回首页
返回首页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