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他用一张仅凭手绘的肖像,侦破了唐山4起杀害民警和群众、抢劫枪支和银行的特大劫案,揪出了深藏在侦办专案组的嫌犯;2001年11月,他仅比对着一具焚毁的头颅速写头像,迅速查找到尸源;2004年12月,他为自称目击了UFO现象的黄延秋绘制出催眠中清晰记忆的两个“飞行人”的形象……
唐山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深藏在警钢路的小巷里,从姚殿义的办公室向外看去,一片绿油油的麦田映入眼帘。 办公室挂着一幅他自己的画,一个画架,还有不少的专业参考书,姚殿义不穿警服时,更像一位艺术工作者。 这位当年梦想进中央美院深造的美术特长生,阴差阳错地成了警校的毕业生。但最终,专业和职业的结合,让姚殿义的警察生涯在艺术和技术之间找到了最佳平衡。
-
-
在普通人看来,仅通过他人的描述,就能画出一幅人物画像,且需要极高的相似度,这似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对于常年从事模拟画像的姚殿义来说,这项工作并不艰难。
“最开始画的时候我只画几个小时,随着工作经验的丰富,画像的时间越来越长。”姚殿义说,画得越多,越怕漏掉关键信息,问的问题也更加细致。
想画好模拟画像,首先得“会问人”。“根据目击者的描述和记忆,再转化成我的理解,反复对比后,由目击者来确认。”姚殿义向腾讯大燕网记者展示一张以往的嫌疑人模拟画像时说,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目击时间和方位、能见度被一一列举。对嫌疑人的特征描述则更为细致,包含了口音、衣着、体态、脸形、发型及五官等。
“
影视作品中,我们常看到专家正襟危坐,但姚殿义生活中却是个风趣幽默的人。而工作之余,姚殿义还是最喜欢拿起画笔专心的投入到艺术创作中去。“那会儿的条件没钱复读,能考上哪(所学校)就去念哪(所学校)。”姚殿义说,他当时学的是刑事侦查,毕业后分配到唐山公安局刑侦处。1985年,因为在绘画方面的特长,姚殿义开始尝试着把模拟画像引入公安工作。
拿起画笔的时候,姚殿义总是非常的专注。他不仅把绘画当成消遣和艺术上的享受,更把每一次绘画当成自己专业水平提高的机会。很少有人能够在自己的爱好和职业中找到平衡,从警三十余年,几千张模拟肖像,每一张“作品”都在诉说着一段有关正义的故事。
现在,姚殿义距离退休还有两年,他甚至规划好了退休后的日子,要和心爱的油画、壁画长相厮守,因为他的女儿已经完成了他的美院梦。
”
为了不断提高模拟画像的技术水平,姚殿义不仅刻苦钻研绘画艺术,而且还注重分析研究受害人、目击证人的心理。每当遇到精神恐惧的受害人和顾虑重重的目击证人,姚殿义从不急于拿笔作画,而是耐心启发引导受害人和目击证人,使他们消除恐惧和顾虑,能够完整准确地表达他们所看到的现场发生的事情,恰到好处地使模拟画像与受害人、目击证人的描述达到最佳和谐境界。
姚殿义对自己练就的一手绝活从不满足,为了给自己加压充电,经请示领导批准,他专程到上海拜访了铁路公安处全国著名模拟画像专家张欣,与张欣一起探讨切磋模拟画像技术,了解掌握了上海同行模拟画像现阶段的水平和发展趋势,为唐山模拟画像技术赶超先进制订了目标。
“过去没有监控设备,DNA技术也运用较少,模拟画像给一些案件的侦破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至少给办案人员一个指向性。”姚殿义说到。
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姚殿义的名气和他的技术达到了顶峰。全省甚至全国各地的警方都会拿着案子找上门来,请他画像的各地刑警常在他的画像室门口排队等待。
随着近几年“天网”的铺开,门庭若市不再常见。姚殿义要画的模拟画像也减少到一年十几幅,而且从单纯的口述勾画图像,改为根据一部分模糊的监控录像画人。“虽然现在电脑的算法越来越好,但是电脑还是对嫌疑人长时间之后容貌变化不是很准,还是需要人的经验去完善。”姚殿义点起一支烟,笑着说。
姚殿义对自己取得的成绩从不居功自傲,每当经他笔下画出的模拟画像使嫌疑人原形毕露、案情大白,他总是在幕后为立功受奖的一线战友喝彩。与此同时,查找自己画像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使模拟画像技术日趋成熟。此外,他还担当起培训各县、区情报资料技术人员的重任,使各县普遍组建了刑事技术档案库,给各类犯罪嫌疑人编织了一张无形的法网。谈到模拟画像技术的应用,姚殿义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各县区办案单位都能对模拟画像技术引起重视,尤其是模拟画像的应用环节。有条件的案子,要抓住战机,及时搞模拟画像,增强办案的科技含量,从而使侦查破案达到节省警力,节省办案经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被问到是否因为模拟画像的技术越用越少会感到落寞,姚殿义又笑了,说,“顺其自然。每个事物都会有新的技术来替代。”或许在姚殿义的心中,最自豪的事就是三十年来用自己的画笔为老百姓伸张正义,守护了一方安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