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一”划是书法最简单也是最繁复的线。 50、茶余饭后,我很喜欢三五好友齐聚一堂,谈古论今,乘兴挥毫。写字这事本来就是玩个心态,但要玩出东西来是很不容易的。 51、书法创作中虚实之处理至关重要,点划结字皆有虚实,实处难,虚处更难。 52、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 53、有位哲人说过,人与人之间,好比星星与星星之间,不是在相互排挤,而是相互照耀着。我很幸运,周围也有很多星星相互照耀着。 54、不管写哪一书体,有法到无法,无法到有法,无意皆有意,均需自然率真。 55、魏晋南朝墓志、龙门造像、敦煌藏经、楼兰残纸,均出于民间艺人或石匠之手,其风格结字多藏古拙之趣。这些字妙在得自然之超逸境界,无拘无束,来去自由。 56、作书中侧锋互用自然天成,中锋取力,侧锋取妍。  》》》闲情逸致 57、在临帖时,要讲究读帖,要花大力气读它,我常用30分钟读2-3字。 58、书法家心中要有一杆称,称自己、称他人,准确的秤,才能把握自己。 59、王珣《伯远帖》墨迹隶笔,其源应出于《流沙坠简》 60、章草最有价值的就是线条的张力是否有度。 61、在书法创作过程中,哪个字的造型犹豫了,哪一个字的点画犹豫了,那这幅作品便不算成功。 62、即使写到枯笔处,也不必随意轻易放过心中所感所发。 63、最能体现功力的是,在细小的线条和点画中,是否有立体感。 64、每个字的造型,都要有一个闪光的点画。 65、拿起毛笔,精神为之一振,眼睛随之发亮,这种状态一定要有。 66、线条在书写过程中的不断碰撞、交融变化、随机造型,都是在传统功底下的自然表现,不能故意为之。 67、每个成功的书家,除了天才以外,也要像老农一样,太阳一出来便扛着锄头下田,太阳落山方扛着锄头回家。 68、创作时常遇到混沌初开的这种情况,下笔时思维迷茫模糊,不确定,没把握,这时心里自我调整尤为重要,当心理调整到主客观高度一致时,则心手双畅,下笔如神。 69、作书难在雅拙,又难在点画交代精微,又耐琢磨。 70、笔之使转有些情形是笔画的延伸,以及笔画之间过渡性的连带。无论如何使转,皆为字形流动的线条,不得随意带过,字形取势,连带取妍。 71、吴昌硕写《石鼓》每次都有新意,把三代钟鼎陶器文字的体势渗透其间,所以他的字古朴厚重、凝练遒劲,他的字帖我常习之。 72、第一笔大胆随意落笔,不怕写坏,就怕不敢写,就怕刻意写。 73、家乡黄氏宗祠为我树碑立传。“书坛拔萃”制成金匾,悬挂在宗祠内,被家乡父老如此厚爱,心感不安,甚惭!甚愧! 74、当你心情很好时,可以临碑帖。当你情绪不好时,不妨写写草书,把满腔悲愤一泄为快,字的好与坏,等情绪稳定时再来看看。 75、当你空闲时,拿起笔写一写,哪怕几个字也行。 76、字字用墨,笔笔沾墨,等于无墨。 77、元代书家作草书多出于张旭、怀素。元人墨似平薄于宋,在浓淡之间,宋人墨较浓,但活用。 78、临写你最喜欢的帖,孜孜不倦。 79、何绍基的字有一缕真气,用笔空灵洒脱,我认为他的隶书应更好,他对《张迁》下的功夫很深。 80、在真美中,线是最重要,书法艺术就是一条线构成的。 81、用笔进入状态,让笔锋的力量都到纸上,自然平正通达。 82、用笔贵在提着起,留着住。 83、临书百帖,自然会写的好。古人说:“读一千篇赋,自然会作赋。 84、腕活而笔正。 85.笔法是从古人来,临习是在于自己,心领神会,及其三味者,定能作书。 86、写“横”这一笔,要掌握快与慢、轻与重,气力始终要送到位。其它用笔也一样 87、我去年编著出版发行的《王遽常千字文精赏》一书。近 日一看似还可以写的更精彩一些。 88.潜心砚田,三十余载;醉心章草,深入浅出。勤勤案几上, 孜孜碑帖间,每以平常心,循古人骋怀之味象,又另辟蹊 径,畅游艺海;纵此道漫漫,亦上下求索,追寻不息。 89.我是踏着前人踩出来的路起步的,这样不易迷路,但又不愿一直沿着前人走过的路。艺海无涯,我必须另辟蹊径,去探寻书法艺术的奥秘。即使道路是那么遥远,我始终执着,不断的自我否定,不断地从零开始,这是我一直追求的艺术信念。     李泰和牡丹诗   郦道元诗一首  》》》签名赠书  草书对联:数间茅屋闲临水,一枕秋声夜听泉。  局部  语 丝 文/黄宝春 甫入新年, 春意梢头, 就领略了阳光灿烂,暖风轻拂, 新绿初红渐浓在街头巷陌 ,这是世间至极的清好, 推窗问春, 我家阳台这盘梅花, 那亭亭的芳姿 淡风中傲骨,不失绽放的凌历 ,但含羞的花朵也时时惹的春风青睐 ,和着清香花影, 舞尽风骨, 在天地间往返 ,我恬静的心怀,在花香酣梦的风景里吟哦: ‘’江南无所有 聊赠一枝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