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添加到收藏夹 
公安书画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广西公安文联优秀文学作品选登

时间:2020-06-05 14:07:25  来源:全国公安文联  作者:
分享到:
   

 云知道

风挽起了树的发梢

湖面皱成波光条条

孩子们笑着念着

二月春风似剪刀

大人们在一望无际的田野中祈祷

今年的收成一定比那月儿还要高

为了不让祝福变成了打扰

云故意把雨下得轻静细寥

那个穿着红色马甲的汉子又来了

他为乡亲们吹响播种希望的号角

锄头吻醒了沉睡的大地

镰刀向蔗枝送去它最热烈的拥抱

蝴蝶小鸟在溪边跳起欢快的舞蹈

嘤嘤嗡嗡,叮叮当当

碰撞成一支支交响乐曲

这是被劫难禁锢之后久违的热闹

那一抹红色就是治愈贫困的良药

云让风儿将绘着锤子镰刀的旗帜

卖力地扬起很高很高

南边捐口罩,北边借鸡苗

西家送粮油,东家息架吵

村里的大事小事他都能够一一疏导

都说上边派来了个好书记

使得大路宽阔蔗果销

就连那村口的泥巴也不再裹脚

臭水塘摇身变成了休闲小广场

旧地通通都焕上了新貌

信念之火在田间地头熊熊燃烧

胸前的党徽因他的故事而更加闪耀

云向美丽的星辰借来一束荣光

披洒在他担当的肩膀静默声悄

他用平凡的双手高举起炽热的火把

为乡亲们寻找致富之路一条又一条

不知不觉年复一年,暮暮朝朝

究竟流了多少汗,走过多少路

山不知道,水不知道

甚至他自己也不知道

可,云都知道

作者简介

覃惠琳,崇左市扶绥县公安局民警,喜欢通过创作诗歌、微文、微视频等方式传播广西公安正能量。《长大后我就成了您》、《那是诗人也无法诠释的芬芳》、《爱是什么》等诗歌、微文、微视频在公安部宣传局、全国公安文联、学习强国等平台发表,所写战疫诗歌入选公安部宣传局战疫诗集。

朗诵者简介

王科,广西朗诵委员会会员,多次获得广西爱国诗词诵读大赛及演讲比赛各种奖项,现为广西凭祥市公安局宣传科负责人。

别了,小煤油灯

深夜,我坐在书桌前,手捧着《平凡的世界》,静静地看着。忽然,停电了,屋里屋外一片漆黑。

我轻轻地合上书本,闭上眼,任思绪由缰……

时光回到30多年前,那时候的我,只是一个懵懂的农家少年。

我家住在凤山县砦牙乡板隆村,离县城有60多公里。每天白天,我背着一个用土布缝制而成的书包,和屯里的十几个小伙伴一起,走半个多小时的羊肠小道,到村里唯一一所小学读书。

下午放晚学,我和伙伴们飞奔回家。一进家门,把书包一丢,顾不上休息片刻,便爬到村里的那片后山坡,到处寻找放养在山上的黄牛,然后赶回家里的牛栏。

当我把黄牛赶进了牛栏,父母亲也从地里干活回家了。此时,天已擦黑。

爸爸从土火灶旁找到一盒“洋火”,划了一根火柴,然后点亮了放在土墙窗台上的一盏煤油灯(当地称“火油灯”),屋里也就亮了。

这盏煤油灯是爸爸用一瓶空墨水瓶制作成的,先用钉子在瓶盖子中间穿个小圆孔,找些细线搓成一股细绳,再用牙膏皮包着,穿过瓶盖中的小圆孔,将细绳伸到瓶内就形成了灯芯,往瓶子里倒上一些煤油,煤油慢慢浸润着灯芯,用火柴一点,玉米粒大的火苗摇曳着,昏暗的房屋渐渐亮了起来。

这样的煤油灯,我家就有三盏。一盏放在神台桌上,基本照亮了堂屋,另一盏是活动用的,最后一盏是我专用的。

小时候家里穷,没有书桌,更没有书房。爸爸把一台缝纫机放在床头边,制作一张简易的木板凳,这就是我平时用的书桌了。

晚上,我把一盏煤油灯放在缝纫机桌面上,点燃,散发出一缕昏黄的灯光。在灯光照耀下,我认真读写老师布置的作业,读书背诵。

在昏黄的煤油灯光下读书写字,我没有感到枯燥和劳累,反而感觉别样的宁静。在偏僻、黑暗的小山村夜晚,这缕灯光让我感觉别样的温馨。

12岁那年,我离开了小山村,来到砦牙中学读初中。再后来,我到县城读高中。平时住在学校,暂时告别了煤油灯,享受明亮的电灯光。

每逢周末和假期,我背着书包回家,依然用原来的那盏煤油灯,挑灯夜读。

小山村偏僻,没有通公路,也没有通电,村里的父老乡亲们和我家一样,每家每户都只能用煤油灯来照明。据村里老人说,祖辈们用煤油灯照明至少有一百多年历史了,之前用的是桐油灯。

每天晚饭过后,有些耐不住寂寞的年轻小伙子摸黑“溜村”,或坐在村头的那块大石头上,吹牛聊天。想想外面的世界晚上灯火通明,而村里一片漆黑,小伙子们的眼里充满了羡慕、渴望。

让乡亲们庆幸的是,党和政府并没有忘记和抛弃他们。

1997年夏天,一条重磅消息让村民们振奋不已、奔走相告:上级政府无偿提供电杆、电线,要求村民们投工投劳,立电杆、拉电线,最终实现家家户户都能通电。

乡亲们激动异常,为了告别百余年来的煤油灯,大伙万众一心,每家每户出人出力,老人、小孩力气小,就送水送饭。

为了架设线路,一根水泥电杆长10余米、重达3000斤左右,村民们三四十人一起抬,喊着“一二三”的号子在崎岖的山间一步一挪,用肩膀把120根电杆从乡里扛到村里的山旮旯。

然后,乡亲们用羊角锄挖基坑,立电杆,二三十人一起上杆,有的用肩膀扛,有的用木头顶,有的用大绳子拉,立一根杆就要几个小时。每立完一根电杆,乡亲们的肩膀、手被磨破出血,腰腿疼得站不直,不但没人怨言,反而十分兴奋……

经过近半年的艰苦奋战,1997年底,板隆村通电了!

电灯亮了,小山村沸腾了!乡亲们奔走相告,大老爷们端着用碗盛着的“土茅台”(当地自酿米酒),一饮而尽,热泪盈眶。妇女们自编自唱山歌,感谢党的恩情,向往更加美好的生活。

随着党和国家的扶贫力度逐渐加大,板隆村变化得很快。

2003年,广西实施“东巴凤”(东兰、巴马、凤山三县)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乡村公路建设是其中的重点惠民工程。借着这股东风,板隆村也开通了公路。

电通了,路也通了,村里的乡亲们大力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经济收入水涨船高,钱袋子也日渐鼓了起来。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们购买了电磁炉、电视机、洗衣机等家用电器。

然而,随着村民们家用电器增多,问题也相应而来了。那就是电力不够,很多家用电器无法启动,形成了摆设。

2012年,在上级的关怀下,板隆村板下大屯的变压器实现扩容,原先30千伏安的变压器扩增到50千伏安,一些功率小的电器能正常使用了,但依然没能满足群众的生活用电需求。比如洗衣机、碾米机,要等到三更半夜,村民们大都不用电,这时才能启动得了。

2018年,随着国家脱贫攻坚战的深入推进,板隆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实惠。

党和政府先后投入500多万元,实现全村屯屯通水泥路。同时,全面实施电力农网改造,仅在板隆村板下屯,就投入200多万元,安装两台125千伏安的变压器,三相四线全部通到群众家门口,全屯800多人心里乐开了花。

今年春节初二,我开车载着儿女,从县城出发,仅一个半小时就回到老家。

刚进家门,老爸惊喜地问:“这么早就到家了,开车多长时间?”

我说用了一个多小时。老爸不禁感叹:我年轻的时候,从家里走到县城,要走一天才到达,现在只用一个多小时,真是太方便了!

我走出家门,走在村里那条干净的水泥路上,深深呼吸着乡间弥漫的泥土芬芳气息,看着路上的村民们欢声笑语,欣赏着小孩子们无拘无束的嬉戏,路边的虫鸟欢快鸣叫,仿佛在为行人奏唱一曲曲幸福动听的歌谣……

晚上,一家男女老少10多人围在餐桌旁,桌上摆放电磁炉,火锅热气腾腾。

“现在家里的洗衣机、碾米机等电器都能正常使用了吧?电力够吗?”我问爸爸。

“农网改造刚结束,电力很强,家用电器全都用得,跟县城一样好咯。”爸爸高兴回答。

“现在村里水通、路通、电通,大家不愁吃、不愁穿,空气又好,家家户户都变好了,城里干部生活甚至都不如我们哩!”老实巴交、年近80岁的大伯慢悠悠地说。一屋子人都笑了,笑得幸福满满。

作者简介

罗开革

1977年生,籍贯广西凤山县。近十年来,其在《长安》《人民公安报》《当代广西》《广西日报》《广西法治日报》《河池日报》等报刊杂志发表各类通讯、散文、记实作品800余篇,先后10次被评为《广西法治日报》最佳通讯员、《河池日报》先进通讯员,2010年荣获“全区优秀人民警察”称号,2012年被评为“全区公安机关公安新闻宣传标兵”,荣立个人三等功4次。现供职于凤山县公安局。

来顶一下
近回首页
返回首页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