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是炼出来的,美酒是酿出来的,书法是写出来的,书法是文化,需要不断地沉淀,这是我一生之追求。”七旬老人傅方淮如是说。书法学习这种沉淀最主要的就是能耐得住寂寞,要能凝思笃行,才能从量变到质变,具体而言要把握好这几种关系;
一、读帖与临帖
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读帖与临摹是最重要方法,读帖是学习书法的前提。通过读帖一是可了解书家的生平简历和作品的书写背景。如读颜真卿的《勤礼碑》,只有了解颜真卿忠义正直的一生和虔诚的学书经历以及是为祭奠其曾祖父而写此碑,才能理解和体会《勤礼碑》丰厚端严的气势;二可读作品的文辞内容。如读王羲之的《兰亭序》,可以了解王羲之寄情山水之乐的同时,体悟到“死生亦大矣”的感叹;三可读作品的技法。如米芾的米体八面出锋,沉著痛快。只有把读帖分析入微才能把笔法、字法、章法和墨法等悟透。临摹才容易得心应手,事半功倍。
二、粗细与提按
书法中的力度不只体现为物理力的强弱,不只体现为毛笔提按力度的机械力的大小,书法中的“力”源于笔画的质感,这种质感的出现与笔法背后的笔势有着相当大的关系。毛笔在纸上显现为笔画,运作的方法称为笔法,在挥运过程中没有在纸上表现出来的那部分实际也是笔法运动的一部分,这种没有在纸上表现出的笔的运动状态影响着表现在纸面上的笔画,称为笔势。提按的关键在于对“笔力”的理解。晋代卫铄《笔阵图》云:“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多肉者,即那种依靠机械的物理力按压毛笔所形成的粗大而没有质感的笔画,这是书法中的病笔形态。因此,历代书家一再强调笔力的重要性,甚至可以这么说,书法能否传世,即在于笔画中有无笔力。也许,这就是审视书法佳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吧。
三、疾速与迟滞
疾势和涩势运用得如何,关系到笔画质感的有无和好坏,关系到笔画的质量和生命力,这是笔法的核心。这两种势,不但涉及到用笔的速度,也涉及到用笔的力度,是速度与力度的凝结体,一切笔法,最终落脚点都在此二势。速度快慢与疾涩势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但不可将两者简单对应,笔法中的速度从来都是和力度相辅而行的,真正的涩势,还是要看书写者对于笔性的熟悉和对毛笔的掌控能力。牵掣,讲的是行笔速度。“迟”与“速”是根据行笔速度做出的区分,行笔速度的快慢与笔毫的顺逆相结合,体现在行笔中就成为“疾、涩”,疾则相对快,涩则相对慢,但疾涩不仅仅是速度上的快慢,更侧重的是行笔运笔的势态。这种在笔画中看不到,却影响笔画呈现的形态且能根据笔画形态推测出来的挥运法度,书法中称为“笔势”。疾、涩是相对而生,相对而存的。
四、字内功与字外功
书法是书写者书法技法和情感等综合素养的体现,书法学习的“内功”,通常是指书法实践和实践的理论及相关的文房碑帖装裱知识等,这是书法学习的基础知识;中国书法史和书法理论,加上基本知识,是书法学习的基本知识。而书法相关的“字外”功力:还应包涵中国文字学、文学;中国哲学、美学、文化史;以及书写者的阅历、见识、道德修养甚至是道佛等文化元素的深度理解。譬如,虚实相生,落于纸面则为实象即笔画,起于空中则为虚象即笔势,也可说,笔势明显在纸面上则为笔画,笔画隐藏在空中则为笔势。笔势和笔画构成了笔法虚实两部分,笔势是虚象的笔法,笔画是实象的笔法。虚象的笔势生出实象的笔画,每一个细节的“法”背后,都隐藏着深刻的“意”,所以,古人常言“从书悟道”,确实也不无道理。
作者简介;
傅方淮,江西南昌市人,男,1942年10月生于江西新建(2002年南昌市公安局东湖分局主任科员退休)。1988年毕业于中国书画函大江西分校。现为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江西分校校谊会副主席,江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西杜鹃书画会常务理事。工行书、行草、书作苍劲、古朴、流畅。书法作品曾入选江西省内外多种书法联展,并见诸《江西公安》、《江西法制报》、《南昌法制报》等报刊。1986年在北京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展览其行书作品(公安部、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图片社联合举办)。1989年行书作品入选第二届全国卫士之光展览。作品还曾被收入《中国当代书法家辞典》第二集、《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当代书画名家润格大全》、《中国书画名家签名铃章艺术总览》、《艺海撷英》等。
傅 斌,江西南昌市人,现供职于南昌市公安局经开分局,二级警督,大学本科,全国公安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书协会员、江西西江印社会员。自幼受家父书法熏陶学书三十余载,先后拜中国书协会员、江西“书坛十老”杨农生、徐林义为师,以欧体为基础,后学隶书《曹全碑》、行书王羲之《兰亭序》、米芾《蜀素帖》等,广博众才,并以秀峻典雅小楷风格见长。
|